20250128除夕:中考高考,沈飞六代机

发布日期:2025-02-02 17:30    点击次数:141

以下文章来源于大水来 ,作者大水来

最近一个月,云南是很冷,中医要求收藏,就窝在家里几乎哪里也没有去,不过今天看到踢馆也更新了,很没面子,那就继续整一点吧,想法是很多很多,那就开始吧。

# 中考高考

最近些年,中国教育不断刷新话题榜单,太多对中国教育的批评,基本都集中在一点上:那就是我们有超级优秀的工程师,而且是海量的,但是课本上的知识点,基本都是洋人发明的,这说明教育啥啥啥。

其实,这种批评,真的意思不大,原因就是,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过去就是活下来,后来附带富起来,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尽快复制西方的成功经验,包括科学技术和文化体制等方面的成功经验,获得西方同等程度的发展水平和富足,到了 2020 年前后,基本差距不大了。

最近些日子中美网友对账也充分说明了,中国的平民生活基本比美国更好,甚至好得多,电信技术上(也包括汽车智能驾驶技术上),华为一家干爆了欧美所有厂家,这个事情就有了很离谱的结果,很多公知甚至院士都开始 KB 华为了。

反过来看国内需求,目前国内工程师数量质量都不错,但是需求则远超现状,目前需要开创性的大批量科学家,这是国内低等教育高等教育都比较忽视的地方,虽然高等教育本身就包含了创新的含义,但是中国高校长期以来还是唯西方马首是瞻,独创的东西不够多,不够亮眼。

某些时候,这也可以部分怪罪国内的教育体制,比如小学中学都强调做题的效率和熟练度,没有强调科学观念的更新迭代,使得大量学生陷入在题海里面,不能自拔,但是数理化这个东西,在发展上,则是有很清晰的脉络和逻辑,大部分的发展都集中在,提新问题,不断否定自己搞出新的套路。

尤其到了大学研究生阶段,很多东西就很离谱,大多就是学习各种花里胡哨的概念体系,假如娃娃从小没有在数学的发展历史上花过功夫,最终就会陷入题海战术不能自拔,洋人的东西无量无边,就是背和记,然后就垮了。

欧美的数理化资料,对于这个发展历史其实有很清晰的脉络,每个阶段都有一个决定性的问题,一点点推动发展,就在这一点上,我们或许在中学或许大学,需要单独给娃娃开一门课:数理化历史,给所有这些科目做一个彻头彻尾的清楚交代,降低娃娃的抵触情绪,不断提升娃娃的钻研兴趣,或者这就是未来几十年国内教育的方向。

就这一点而言,并不会增加太多的学习时间,但是却让娃娃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一个很清晰的认识:原来公式定理是这么来的,而且这个东西还不是绝对正确的,一次又一次的 PK 后会不断发现谬误,彻底打碎对数理化的神圣感,那就容易出天才了。

科学不是真理,仅仅是不断的尝试错误罢了,这个观念在西方很盛行,但是在中国,则 是很少人知道的,这里就稍稍提一句。

国内教育过于强调服从强调标准答案,不强调挑刺,提各种稀奇古怪的离谱问题,这是最大最大的问题,以后应该很容易改平,极少部分学校可以搞这种试点,一点点摸索,未来科学家盛行应该是可以期待的,并不是那么难。

这里附带一点对高三学生的忠告,高三时代对未来有无限的幻想,但是这一点要破除,大学教师教学质量差距中学教师尤其是高中教师差的很多,假如算过得去,这个比例大约就是 2-3 成,再牛逼的大学,也做不到所有老师都是金牌教师,实际情况大部分教师是很那啥的,大学的学习,几乎 90% 依靠自己自学!大部分教师的课堂水平都不如 B 站,所以,要努力克服这个情绪。

这一点会给娃娃带来巨大的冲击,沮丧是最容易出现的情况,初中高中,是学校家长亲戚都很关心的时代,这带来了很多的压力也是动力,不想丢脸嘛,但是到了大学,这些压力完全消失,完全靠自觉,到了大学阶段,中学阶段过大而且持久的超量学习负担带来的心理疲劳,容易爆发,这时候会有相当比例的尖子生坠落。

这需要学生自己努力克服,更多的时候,气候差饭菜难吃生活不习惯,课程跟不上学不进去等等就容易击垮疯狂努力冲进来的部分学生,这个时候就要特别注意调节,都成功了一半,不能这么半途而废,生活方面的东西多去咨询本地人,学习方面的东西,尤其是数理化,B 站,或者细致入微的欧美教材,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

祝贺各位考生和大学生努力向前,不要气馁,不要放弃,有很多办法的。

# 沈飞六代机

这是沈飞六代机的图像还有别的更清晰的图像和,展示了一个比较有趣的可动翼尖,替代常见的垂尾设计,下面这些是某个好朋友对该机的判读,细节多到发指,大家自己看。

这里就提一些作为补充,先看乳沟,从这个尺寸来看,宽度很小,大约就是苏 -27 的三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很窄,长度则很大,从进气道唇口直接通到尾部。

从设计来看,就很离谱,正常而言,应该是不存在乳沟的,存在乳沟的支持理由估计有这么几个,一个是强调降低飞机重量,尤其是常规飞机设计中,腹部进气道基本都要考虑前起落架的干扰,就 2 个模式,一个是单发腹部进气道设计,必须将前起落架放在进气道唇口之后,这是 F-16 和歼 10 的特色,没有啥办法。

保证喷气发动机的正常工作是战斗机设计师的先决条件,所以进气道之前不能设置前起落架或者别的大型遮挡物是设计师的常识。

双发腹部战斗机的设计,则有 2 种选择,一种是台风战斗机的设计,类似歼 10 和 F16,前起落架安置在进气道之后,起落架的收放不对进气形成任何不利影响,这种设计的不好就是进气道比较长,机体重量增大。

进气道的进气是战斗机设计的重要限制因素,所以不能随心所欲。

另外一种设计,则是进气道分离模式,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就是米格 -29 和苏 -27,两台发动机短舱有很宽的间距,可以安置大型武器副油箱等,同时也作为中央升力体设计的重要特色,中间乳沟,可以获得比较好的抽吸流场,增加 30% 的升力,这是一个很好的设计,最早在 1972 年问世的 F-14 战斗机上获得使用,后续在 1985-1986 年苏联的米格 -29 和苏 -27 上复现。

采用这种设计的好处是升力大,但是弱点也很明显,两台巨大的发动机分开太大,造成飞机滚动惯量暴增,所以滚转很差,近距格斗时候不是特别好,但是升力体使得飞机在航程和阻力上有巨大的加成,所以,并不算彻底失败。

特别注意,前起落架和进气道的横向相对位置关系,这些就是目前成熟的设计。

沈阳的六代机起落架和进气道的设计,更像是法国的阵风战斗机。

阵风战斗机是这样的设计,前起落架在进气道唇口前方,但是不同的是,中央的沟槽深度很低,不像沈飞的设计那么深,估计会有 3 倍以上的差距。

某些人给沈飞的沟槽设计了一个巨大的弹仓,可以发射 1 发 7-8 米的超大型武器,包括霹雳 17 或者别的高超空地导弹等,但是这种设计,已经在俄罗斯苏 -57 战斗机上获得研制,深沟弹仓设计是不现实,或者说是很难的。

主要是飞机投弹时候,需要穿透很深的舱壁,假如没有强力的足够长的投弹挂架,使之穿越发动机舱壁下方位置,飞机投弹就变成另类的自杀,被发动机舱壁的扰流吹袭,撞到沟槽里面,形成自毁。

假如弹仓内安装足够长度的强力投弹挂架,也会带来巨大的重量和空间浪费,这也是一个两难的境界,就这个角度而言,该机的气动设计不是很成熟,算是一款高难度的技术验证机,而不太像一个成熟的工程型号。

模型做的不是很好,乳沟没有搞出来,别的都凑合,飞机大体就这样,是不是重度依赖推力矢量,还暂时看不出来

另外还得单独提一下该机的机翼设计,算是赶上了世界潮流,拉姆达机翼的春风,采用类似设计的有法国的 FCAS,英国的 GCAP,现在成飞也走了这个路子,很有意思,该机在国内飞机设计圈,就叫做后缘剪裁设计,采用锯齿设计,获得更大的展弦比,以便获得更强的巡航升阻比,还有更小的机翼尺寸重量。

但是有得也有失,采用这种设计,飞机的高速性能就差一些,尤其是高速机动能力,飞机的机翼外侧刚度较差,和成飞歼 36 比较纯粹的三角翼相比,不算好。

类似的设计,在 20 年前成飞的歼 20 早期构思中,也曾经出现过,飞机机翼后缘也采用了类似的拉姆达设计,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测试后正式放弃,主要原因还是太大的后缘襟翼前后掠角,会带来比较明显的操纵不稳定,,虽然在飞机的巡航升阻比会有优势,但是损害了操纵性,还有高速性能,隐身方面也不太好,最终放弃了。

反过来看,沈飞搞自主设计的时候,经验欠缺,成飞提前踩过的坑,自己还得踩一遍,能不能过去还是很难说。

反过来看两家的设计,两家都有亮点,都采用了无尾(平尾垂尾也包括鸭翼)设计,隐身都会比较高,但是两家都有痛点,成飞的设计就是脊背的第三发动机,卡死了飞机的高机动性能。

沈飞的设计,则是乳沟分割了弹仓空间,使得飞机的挂弹空间受到了影响,要和歼 -36 比赛弹仓空间是没有啥指望,或许就是歼 -20 的水平。

歼 36 设计更出彩,隐身更好些,航程载荷速度都强悍太多了。

前段时间和很多朋友聊过,歼 36 最有意思的也是三发设计,尤其是下部巨大的整流片,更可能的设计是固定的,不需要上下可动,因为不需要高机动,而且也做不到,飞机的操纵就依靠机翼后缘的舵面组合,这是比较成熟而且稳定的设计,依靠气动舵面便宜而且高效,风险更低。

假如发动机下方整流片是可动的,就存在 2 个巨大的问题,第一个太宽太长,面积太大,操纵功率巨大,需要付出的代价很离谱,而且,第二个问题更麻烦,长度太大,向上偏转时候,会干涉到发动机的尾喷口部位,这是结构上不可能的。

就这个角度来说,追求速度和航程就够了,大迎角飞行,那已经是过去式。

今晚整了一瓶原浆黄啤,也有点累了,就这样吧,祝贺大家春节快乐!感谢各位朋友过去不断的支持和帮助!